资讯出处:资讯作者:发布时间:2025-03-11
近日,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在“上证·院士说”作题为《应对“双碳”目标的产业变革逻辑和技术需求》的主旨演讲。他认为:在“双碳”背景下,能源大变革将催生产业新机遇。首先,要实现“双碳”目标,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改革是关键,坚持先立后破,调整产业结构,降低能源强度是我国必经之路。近期我国实现碳中和的途径为:化石能源是保障,可再生能源是核心,氢能技术是关键,CCS、CCUS等负碳技术可兜底。在电力端,要加快发展低碳和非碳能源;在消费端,能电则电、能氢则氢;在固碳端,要发展负碳技术。其次,太阳能将在未来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中占据重要位置,叠层技术是太阳能提效的重要路径。晶硅效率转化上限为30%左右,通过叠加新材料,太阳能发电效率可进一步提升,实现太阳光能分级利用和“吃光榨尽”,如晶硅-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可达33.7%,拥有广阔发展前景,立方碳化硅(3C-SiC)作为下一代光伏电池材料,如能实现理论预计的宽带中间态太阳电池的开发,其转换效率有望超过60%,高效太阳能电池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叠层。三是氢能技术突破任重道远。近年来电解水制氢技术逐步成熟,最为成熟的碱性电解器的电解效率在75%左右,缺点是效率偏低且碱液对环境有污染风险。在车规级氢能等特定应用场景中,质子交换膜电解器(PEM)优势日渐明显,电解效率80%左右,缺点是成本较高。阴离子交换膜(AEM)和固体氧化物(SOEC)作为新兴技术潜力巨大,也是国际研发重点。目前化石能源制氢成本约为每公斤10-15元,预计2050年,电解水制氢成本大约能降至每公斤12-13元,凸显出经济优势。
根据上海证券报信息编辑